新年期间,天主教堂在弥撒时,都会举行祭祖仪式.它是我们中华文化里饮水思源的具体行为表现.祭祖纯粹是我们华人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习俗,没宗教色彩,也不是拜神.在今天,我们天主教的祭祖仪式表达得相当圆满,天主圣子耶稣基督亲自临在于整个祭礼中,天主圣三也充分地倾注恩典在「圣言」(圣道礼仪)暨「圣体」(圣祭礼仪)中。我们天主教的祭祖仪式通常安排在弥撒后举行,将整个礼仪的生命丰富地生活出来。
人非常重视孝道,祭祖即为春节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的开春时刻一到,便需向祖先敬礼,以示孝道.反观圣教会的传统,每台弥撒中都有为去世的先人及天使的特别祷文,所以行特别[新春祭祖礼]正符合圣教会的教导,不相反圣教会的道理。
自古以来,我们华人对于祖先的崇祀存有根深蒂固与优美的思想。据甲骨文的记载,殷人对他们的祖先,作到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在」的地步。殷人对祖先的看法,
认为他们虽然死了,但其精神(灵)依然存在。这也验证着灵魂不死不灭的说法。
在祭祖仪式上烧香,不是华人拜神时才会有的仪式,一些西方国家也有烧香的习惯,只不过他们将香磨成粉状,放入容器燃烧,以散发香味,并不像华人使用一根根的香枝. 祖仪式进行时,通常会供起香炉、祖先牌位,奉上水果、年糕、茶酒及香烛,全体教友向列祖列宗行三鞠躬礼.
天主教在中国恢复祭祖仪式仪是由先教宗,庇护十二世,于1939年12月8日正式批准实施。1971年1月27日农历春节由于斌枢机主教倡导,在台北师大附中礼堂举行祭天崇祖礼仪,并于1972年扩大推行,受到当时国内各界人士热烈响应,亦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顺利推展开创新页。
此后,在华人聚集的教会如:台湾各地圣堂都在农历大年初一感恩祭后举行崇祖仪式,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会礼仪,一方面可以使国人对天主教是「洋教」的谬误思想改观,另一方面也是针对社会的移风易俗,可以「敦教化,厚风俗。」(注:中国历史中「礼仪之争」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基督信徒可不可以尊崇孔子与祭祀祖先。
1704年教宗格来孟十一世,下令全面禁止中国的信徒进孔庙、祠堂、上坟等所有与祭祖祀孔相关的活动,触怒了清朝康熙皇帝,因此下了禁教之令及随后发生的诸多教难事件。令人惋惜的是,在「礼仪之争」的背后,其实存在着儒家思想和基督宗教神学对话和沟通的可能性。请参阅《中国天主教史》第七章礼仪之争-穆启蒙编着,光启出版社。)
我们敬爱的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更于1999年11月6日,在其所发布的〈教会在亚洲〉的通谕里,
强调文化的融合:「亚洲人民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的价值为傲……热爱尊重生命的价值,怜悯众生,亲近自然,对父母、年长者和祖先的孝道,以及高度发展的团体意识……在这个互补与和谐的架构中,教会能够以一种既忠于自身传统又符合亚洲人心灵的方式传达其福音。」在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中找寻一个新的平衡点和出发点,是教会赋予现代基督徒传福音的新使命。
现在,让我们回来祭祖的意义上;祭祖是好事,它表现出我们天主教徒慎终追远,饮水思源.这也满全了天主十诫的第四诫, 当孝敬父母. 这第四诫也是十诫中论及人伦的第一条。
在天主教的信仰里「诸圣的相通」,为亡者代祷是「旅途中的教会深深体会耶稣基督整个奥体的共融精神,自教会初期以来,便以极大的热诚,孝敬追念已故的人;我们为他们祈祷,不但帮助他们,也使他们为我们的益处所作的代祷得以奏效.」
所以天主教的祭祖仪式;代表着我们和天上(胜利)的教会一同欢庆新年的喜乐,也籍此求天上的教会为炼狱(受苦)中的教会祈祷,转求天主,使他们早日脱离炼狱中的煎熬,荣归天乡,享见永远的福乐.就如我们每次在弥撒中为亡者炼灵祈祷,与已亡的亲友恩人的灵魂作肢体的共融,因为我们相信都一同领受基督的救赎之功.而新年的祭祖仪式,只是扮演着把中华文化、或把华人最重视的“孝道”发扬光大而已.所以这也说明为何只有一年一次的”华人农历新年“才有祭祖仪式。.
源远流长祭祖仪式,是值得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文化传统,更是今日基督徒面对文化与信仰,及传统间的调适与整合的重要议题了。
祭祖仪式也可说是教会与中华文化的共融.